
一生只做一件事
他,是科研路上的拓荒者,以创新和坚守推动着测绘科学的发展;
他,是育人育才的领航人,用知识和品德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为科学、教育和家乡贡献力量的一生。他就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曾荣获全军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解放军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曾波。 1931年6月15日,钱曾波出生于嵊州市长乐镇,而正是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孕育了他最初的梦想。 七岁时,他踏入长乐源本小学开启了求学之路,后又前往长乐村东的千佛寺(第一小学)就读高小。然而,1942年日寇的侵略打破了平静的生活,钱曾波不得已前往舅舅家所在的石璜镇新沃村,在附近的辅仁小学继续学业。 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到来。彼时,因日寇侵袭,杭州清波中学迁至新沃村办学,钱曾波抓住机会考入该校。在清波中学,校长兼数学老师裘友石,不仅思想倾向革命,教学能力更是精湛。在裘老师的影响下,钱曾波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热爱,也激发了他对学习技术的渴望,从小便展现出对科学的天赋和浓厚兴趣。 凭借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不懈追求,钱曾波始终保持着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并成功考入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后又被选调到沈阳市的解放军测绘学校,攻读航空摄影测量专业。1953年,该校搬迁至北京,正式更名为解放军测绘学院。 经过不懈努力与钻研,1954年8月,钱曾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以全优成绩毕业并留校执教,而这也开启了他知识传承与专业深耕的新征程。 留校任教后的钱曾波,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选择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科研探索之路。 他在摄影测量的模拟、解析和数字的三个阶段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编写了我军第一部有自己理论阐述体系的“立体摄影测量学”教材,奠定了我军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周总理指示要恢复培养军事测绘人员的教育机构。此时,国际上摄影测量正从模拟摄影测量向解析摄影测量发展,钱曾波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趋势,决心推动电子计算机在航测生产作业中的应用。
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一研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挫折。技术基础薄弱、资料匮乏、设备落后,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大山横亘在他面前。但钱曾波没有丝毫退缩,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不断学习新知识,尝试新方法。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钱曾波主持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航天摄影测量技术专业,培养出一批航天摄影技术人才,并总结多年教学经验,1980年,钱曾波编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基础》,并荣获全国优秀测绘教材一等奖。该书系统阐述了解析摄影测量作业方法和工序的原理,为我国和我军航测专业从模拟摄影测量向解析摄影测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析航空摄影测量理论体系。
上世纪80年代,钱曾波为提高野外作业中的快速定位能力,主持研究出利用微机的像片快速定位技术。他结合博士生研究培养,历时十余年,攻克一个个难关,主持研制出遥感数字影像测绘系统(ReSDISS),推动了我军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
钱曾波常说自己不是一个活泼的人,也不太懂人情世故,朋友不多,与同事交往也少。但在科研和教学领域,他却是一位充满激情的“工作狂”。他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每天除了五六个小时的睡眠,其余时间都在学习与工作。这种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他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他主持的科研项目硕果累累,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专利及军队科技进步奖18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人梯奖”、新中国军事测绘六十周年杰出贡献奖等众多奖项,先后荣立军队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并出席全军英模代表大会。2001年,他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高度认可,更为我国在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钱曾波说:“能评上或者不能评上,也不是当时我的追求,我当时想就是想尽办法,把自己工作做得更好一点。我一般不会沉浸在那种得奖的氛围里,而是找自己还有哪些做得不够的地方,以后能够做得更好。” 原解放军测绘学院副院长(少将)李汉如说:“钱曾波教授是解放后我们党和军队培养的第一批测绘的大学生,他在军事测绘、航天航空摄影测量等方面,从模拟摄影测量到解析摄影测量,到数字摄影测量,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他被评为欧亚院士,同时也曾经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是我国著名测绘科学的学者和专家。”
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钱曾波深知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接力。1986年,他成为解放军首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博士生导师,所在专业也被批准成立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提供了平台。因此,他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将大量心血倾注在人才培养上。 钱曾波特别强调,年轻人要做事要先学会做人,这样才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要实事求是,实实在在的做事,而不是搞一些投机取巧。投机取巧的人当时看起来很光鲜,但是时间长了以后,马上问题就出来了。” 钱曾波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科学家的精神和担当,也成功带动了一批有志青年。 钱曾波学生徐青说:“钱院士是我的恩师,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我们撰写的每一篇学术论文,都经过他逐字逐句的修改,如果有写得不到位的地方,会受到严厉的批评,我们的每一个科研成果,他都会进行评定。我读硕士和博士期间,都是在他亲自指导下,从每一门专业课,到论文的选题和研究答辩,都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可以说我在学术上每一点进步,都是导师辛勤指导的结果。所以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影响我一辈子的。” 钱曾波学生万志龙说:“我是钱教授所带的第一批博士生,他以严谨的教学理念、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指导和带领学生,完成学业方面知识,以及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突破。钱教授对于党、国家、单位集体的荣誉和责任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后来从教学第一线到科研第一线,按照钱教授教我们的方法,一点一滴去做,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在家庭中,钱曾波同样以严格却饱含深情的方式教育子女。他像一位精准的领航人,在女儿成长的道路上,用严格的要求为其指明方向。这份教育,不仅是经验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女儿们受益一生。 钱曾波女儿钱莉说:我爸爸是干任何事情都非常认真、非常有规律的一个人,不管什么事,大事小事他都特别的认真。他从小就教育我们,就是从每一件事,不管小事还是大事都要认认真真的做,要认认真真做人,本本分分的做事。
虽然离家多年,钱曾波始终对家乡嵊州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儿时与小伙伴在田间嬉戏的欢声笑语,都成为他心中最宝贵的回忆。 钱曾波说:“我出来比较早,比较小,但是我一直牵挂着的就是嵊州的经济发展,希望我们嵊州能够很好地发展经济,使嵊州的人民能够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钱曾波女儿钱玲说:“我们最近几年差不多年年都回去的,也会带一些小吃回来给我爸吃。我们经常买榨面、小笼包,我爸说一定要买嵊州生产的,吃起来味道不一样的,他真的挺有家乡情的。相信我们嵊州会越来越好,祝福我们嵊州越来越好!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嵊州发布、慧天地,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