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会员(单位),全国遥感各界及相关领域:
第七届全国定量遥感学术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以“定量遥感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将于 2025 年 7 月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现发布第二号通知如下。
一、论坛组织
01 组织机构
1.指导单位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
2.主办单位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定量遥感专业委员会
遥感与数字地球全国重点实验室
3.承办单位
吉林大学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4.协办单位
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深部探测与成像全国重点实验室
铀资源探采与核遥感全国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吉林数据与应用中心
吉林省卫星综合应用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卫星应用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
全国遥感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吉林省遥感学会
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
5.协办期刊(更新中)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Remote Sensing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遥感学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02 论坛学术委员会
1.主席
徐冠华,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技术部
2.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镜明,教授,福建师范大学
陈 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
陈 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崔 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董晓龙,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郭华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宫辉力,教授,首都师范大学
龚健雅,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
宫 鹏,教授,香港大学
顾行发,教授,广州大学
黄敬峰,教授,浙江大学
蒋兴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金亚秋,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
居为民,教授,南京大学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
李加洪,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
李 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李增元,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李占清,教授,马里兰大学
李召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梁顺林,教授,香港大学
廖明生,教授,武汉大学
林 珲,教授,江西师范大学
林 君,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
刘纪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马耀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孟令杰,研究员,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
潘耀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朴世龙,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
秦其明,教授,北京大学
施建成,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宋长青,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唐华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
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童小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
王纪华,研究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王锦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王劲松,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王 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
王 勇,教授,电子科技大学
王 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研究中心
吴立新,教授,中南大学
吴一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翁齐浩,教授,香港理工大学
邢孟道,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熊巨华,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杨必胜,教授,武汉大学
于贵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张 兵,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张良培,教授,武汉大学
张 鹏,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张永生,教授,信息工程大学
赵春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周成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周国清,教授,桂林理工大学
朱 庆,教授,西南交通大学
03 会议组织委员会
1.主席
林 君,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
柳钦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执行主席
陈圣波,教授,吉林大学
王宗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3.副主席
胡斯勒图,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阎广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肖 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李小娟,教授,⾸都师范大学
王鹏新,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何彬彬,教授,电子科技大学
何 涛,教授,武汉大学
王明常,教授,吉林大学
宋开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4.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白 娥,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白玉琪,教授,清华大学
曹 彪,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车 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部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陈尔学,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陈 方,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陈劲松,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陈良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程 晓,教授,中山大学
邓孺孺,教授,中山大学
丁建丽,教授,新疆理工学院
杜 阳,教授,浙江大学
杜培军,教授,南京大学
段四波,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范闻捷,教授,北京大学
方红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甘甫平,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高连如,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郭 强,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郭建平,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郭庆华,教授,北京大学
侯 鹏,正高级工程师,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黄华国,教授,北京林业大学
黄健熙,教授,西南交通大学
贾 立,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焦子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冷 亮,教授,吉林大学
李爱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李四维,教授,武汉大学
李世华,教授,电子科技大学
李正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李晓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廖楚江,研究员,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
刘良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刘 强,副研究员,鹏程实验室
刘绍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孟治国,教授,吉林大学
樊 磊,教授,西南大学
马荣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牛 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潘 军,教授,吉林大学
任华忠,教授,北京大学
邵怀勇,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
帅艳民,教授,浙江师范大学
沈焕锋,教授,武汉大学
孙根云,教授,中国石油大学
孙 林,教授,山东科技大学
唐伯惠,教授,昆明理工大学
唐世浩,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汪大明,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王 程,教授,厦门大学
王 磊,教授,吉林大学
王伦澈,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凤艳,教授,吉林大学
王天星,教授,中山大学
吴 琼,教授,吉林大学
吴 骅,教授,电子科技大学
吴小丹,教授,西南交通大学
邢 进,研究员,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
徐 丰,教授,复旦大学
薛 勇,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阳 坤,教授,清华大学
杨贵军,教授,长安大学
闫 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余柏蒗,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尹高飞,教授,西南交通大学
张鸿生,教授,香港大学
张立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张 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张永光,教授,南京大学
张永军,教授,武汉大学
张吴明,教授,中山大学
赵 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朱秀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朱孝林,教授,香港理工大学
曾也鲁,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周 纪,教授,电子科技大学
周宇宇,教授,香港大学
04
论坛秘书组
闻建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张 颢,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穆西晗,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周红敏,教授级高工,北京师范大学
闫 凯,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路 鹏,高级工程师,吉林大学
叶应辉,副教授,吉林大学
甄治钧,讲 师,吉林大学
徐锡统,讲 师,吉林大学
李竺强,工程师,吉林大学
王凯司,工程师,吉林大学
曹利赛,工程师,吉林大学
李 健,工程师,吉林大学
杨 倩,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朱冰雪,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李安臻,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二、论坛活动
01 主要活动
论坛将举行开幕式、特邀报告、主题报告、分论坛报告、学生快闪报告、墙报、闭幕式等活动。其中,开幕式上将进行李小文遥感奖(“李小文遥感科学奖”、“李小文遥感应用奖”和“李小文遥感科学青年奖”)颁奖仪式;闭幕式上将发布本次论坛的论文评选结果。同时,也举行新时代遥感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专题研讨。
02 特邀专家
已邀请出席并作特邀报告的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 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陈镜明,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福建师范大学
龚健雅,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
李 新,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李召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梁顺林,教授,香港大学
林 君,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
童小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
王 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
王艳芬,副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
吴一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张 兵,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张良培,教授,武汉大学
赵春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周成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03 报告方式与要求
1.论坛报告分为口头报告和展板海报。论坛结束后,将根据提交的详细摘要择优推荐给《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Remote Sensing》、《遥感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等科技期刊,经审稿后以专刊或专栏形式发表。
2.本次论坛属于非密,论文内容的保密审查、知识产权等事项由作者自行负责。详细摘要一律采用电子投稿,格式为Word 版本。与会代表需登录论坛网站,完成注册缴费后,在5月15日前经“在线论文投稿”通道下载模板,填写相关信息后在线提交、完成投稿。所有投稿将由论坛学术委员会组织审定,包括决定是否录用、评定等次、明确交流方式等。论文摘要的接收通知,将自5月25日起陆续发出。为鼓励与会者提交高质量论文,本次论坛将进行论文评选,并视情予以必要奖励。
3.投稿流程:注册账号——登录——“个⼈代表注册”通道——缴费—— “在线论文投稿”通道——下载摘要模板——填写作者信息——选择主题和报告方式——上传摘要信息——完成投稿。
三、论坛安排
01 论坛地点
长春国际影都金色大厅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区文远大路 1555 号
02 论坛时间
2025 年 7 月 4 日至 6 日实施,7 月 3 日现场报到。
相关重要日期如下:
2025 年 5 月 15 日,论文摘要提交截止;
2025 年 5 月 25 日,论文摘要接收通知及海报和口头报告确认;
2025 年 6 月 20 日,早期注册截止;
2025 年 7 月 2 日,线上注册截止;
2025 年 7 月 3 日,参会代表报到;
2025 年 7 月 4 日至 6 日,会议时间。
03 论坛注册
1.论坛收取注册费,用于会务、宣传等必要的成本支出,与会人员的交通(含外地往返长春交通、长春市内交通)、食宿等费用自理。论坛鼓励线上注册,请及时登录论坛网站(https://qrsf2025.scimeeting.cn)并填报注册信息,注册成功后可进行投稿、缴费、酒店预订等相关事宜。
2.论坛注册费用:
注册代表类型 | 6月20日前 | 6月20日后 |
在职工作人员 | 2300元/人 | 2600元/人 |
学生 | 1300元/人 | 1600元/人 |
3.支付方式
(1)在线支付:支持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手段。
(2)银行汇款:仅接受公对公汇款(即单位汇款),不接受个人汇款。汇款单须标注“第七届定量遥感-XXX(注册人姓名)”;若团队缴费,需备注所有人员名单。汇款后请在论坛网站登录“个人中心”,在“报名参会”中确认提交 并填写发票信息。确认提交后请选择“银行转账”,点击“上传付款凭证”,将汇款凭证扫描件上传至系统中。
4.发票:论坛默认开具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发票在论坛结束后的一周内集中开具,并发送到参会代表预留的手机号和邮箱。请参会代表确保会议网站所填开票信息、手机号、邮箱的准确性。
04 论坛参展
作为国内定量遥感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学术平台,为方便参展,论坛设有展位、展台并配置显示屏、桌椅等设备,并视情给予参展单位在开幕式前播放宣传视频(3分钟以内)、在开幕式上举行签约或发布活动(3分钟以内)、在论坛期间举行专题交流或承办相关分论坛、适当发放宣传企业资料等。论坛将设置四个参展级别,对应不同的展位面积及宣传权限。详情请联系王磊老师(电话:18504411391)。
05 分论坛设置
本次论坛目前已设置42个分论坛(详见附件1)。若有建议新增的分论坛,请及时与论坛会务人员联系。
四、论坛秘书处与联系方式
企业参展:
王 磊,979971173@qq.com,18504411391
会 务:
王凯司,wangks@jlu.edu.cn,15643060096
李 健,OriNatureLi@163.com,13500881739
网 站:
李 东,414277665@qq.com,15504409406
住 宿:
叶应辉,yyh13@jlu.edu.cn,13634417510
财 务:
蒋海琴,157509261@qq.com,13596446019
谷 月,3218147471@qq.com,13180869801
附件: 1.第七届全国定量遥感学术论坛分论坛设置 2.论坛期间长春市住宿和交通建议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定量遥感专业委员会 2025 年 4 月 27 日
附件1: 第七届全国定量遥感学术论坛分论坛设置 序号 分论坛名称 召集人 1 定量遥感建模 范闻捷 北京大学 漆建波 北京师范大学 曾也鲁 中国农业大学 方红亮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阎广建 北京师范大学 张立福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曹 彪 北京师范大学 2 热红外定量遥感 李召良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段四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任华忠 北京大学 刘向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赵 伟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吴 骅 电子科技大学 3 激光雷达定量遥感 王 成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李世华 电子科技大学 郑 光 南京大学 韩 舸 武汉大学 聂 胜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刘 婧 南京师范大学 白 杰 电子科技大学 4 植被结构遥感 阎广建 北京师范⼤学 尹高飞 ⻄南交通⼤学 胡容海 中国科学院大学 范闻捷 北京大学 方红亮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谢东辉 北京师范大学 5 植被性状与功能遥感 刘新杰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杨沛琦 南京师范大学 黄华国 北京林业大学 张永光 南京大学 侯 鹏 生态环境部卫星中心 章钊颖 南京大学 6 森林三维遥感 倪文俭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庞 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梁欣廉 武汉大学 曹 林 南京林业大学 雷 洋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付安民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 谢俊峰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黄文丽 武汉大学 汪 垚 重庆师范大学 7 植被碳循环遥感 吴朝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王 力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何 斌 北京师范大学 李 旺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陈修治 中山大学 田海峰 河南大学 连 懿 天津师范大学 8 水循环定量遥感 赵天杰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郑超磊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施 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卢 麾 清华大学 崔要奎 北京大学 蒋玲梅 北京师范大学 潘 云 首都师范大学 邵怀勇 成都理工大学 闫柏琨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9 冰冻圈遥感 车 涛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郝晓华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李晓峰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生态研究所 黄晓东 兰州大学 戴礼云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苏红军 河海大学 10 泛第三极遥感 周 纪 电子科技大学 郑东海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徐同仁 北京师范大学 张 涛 电子科技大学 宋立生 安徽师范大学 曹入尹 电子科技大学 柴琳娜 北京师范大学 马 晋 电子科技大学 11 辐射能量平衡遥感 胡斯勒图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闻建光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王天星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何 涛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瞿 瑛 东北师范大学 12 大气环境遥感 王伦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秦 凯 中国矿业大学 白开旭 华东师范大学 张 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李 博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13 GLASS产品及其应用 梁顺林 香港大学 贾 坤 北京师范大学 江 波 北京师范大学 马 晗 香港大学 姚云军 北京师范大学 袁文平 北京大学 张晓通 北京师范大学 赵 祥 北京师范大学 14 定量遥感全球数据产品研制 范锦龙 北京师范大学 贾 坤 北京师范大学 赵 祥 北京师范大学 姚云军 北京师范大学 许文波 电子科技大学 唐荣林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张 淼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贾永君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张明伟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应用 武东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15 定量遥感实验与真实性检验 吴小丹 西南交通大学 闻建光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王维真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徐自为 北京师范大学 谢俊峰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董立新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刘清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兴稳 浙江师范大学 16 遥感数字孪生 黄华国 北京林业大学 朱 军 西南交通大学 杨必胜 武汉大学 漆建波 北京师范大学 卞尊健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17 遥感载荷定量化发展 鲍云飞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张 勇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郝小鹏 清华大学 李 新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刘思含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汪自军 上海航天空间技术有限公司 顾明剑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王 富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8 遥感数据定标 张 勇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陈博洋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宋庆君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韩启金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马灵玲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叶 新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韩昌佩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刘元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19 气象卫星定量遥感 郭 强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王 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 王立新 内蒙古大学 刘 浩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心 韩昌佩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李云鹏 内蒙古气象局 鲍艳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李浩然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 月球与行星遥感 刘建忠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陈圣波 吉林大学 邸凯昌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程维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凌宗成 山东大学 刘 洋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心 张 鹏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21 遥感定量产品及应用 程 洁 北京师范大学 尤淑撑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叶发旺 铀资源探采与核遥感全国重点实验室 孙 凌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肖志强 北京师范大学 蒋玲梅 北京师范大学 谢先红 北京师范大学 朱秀芳 北京师范大学 22 遥感地质 陈圣波 吉林大学 甘甫平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李振洪 长安大学 王力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赵英俊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汪大明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张立福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3 农业定量遥感 黄健熙 西南交通大学 吴文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杨贵军 长安大学 彭代亮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徐保东 华中农业大学 陈 磊 天津师范大学 24 农业病虫害遥感 黄文江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黄长平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董莹莹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王鹏新 中国农业大学 李素菊 国家减灾中心 孙 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张竞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黄林生 安徽大学 郭 伟 河南农业大学 张天翔 北京科技大学 25 高标准农田与农业设施遥感 郑兴明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曾红伟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杨 倩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夏 浪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冷 亮 吉林大学 田富有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朱冰雪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6 黑土地遥感 王明常 吉林大学 宋开山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生态研究所 刘焕军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生态研究所 陈圣波 吉林大学 郜允兵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杜国明 东北农业大学 27 草业与草原遥感 张东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彭代亮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王树东 中国科学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吴太夏 河海大学 王天一 中国农业大学 陆健强 华南农业大学 28 湿地与河湖遥感 毛德华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段洪涛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温志丹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贾明明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王宗明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9 森林碳汇与火灾遥感 何彬彬 电子科技大学 廖展芒 电子科技大学 李 星 中山大学 付迎春 华南师范大学 马 勤 南京师范大学 余 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全兴文 电子科技大学 陈子悦 北京师范大学 30 自然灾害遥感 孙 珂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王凤艳 吉林大学 王建国 吉林大学 赵超英 长安大学 宁亚灵 山西省地震局 潘建平 重庆交通大学 31 公共安全遥感应用 刘克俭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赵永超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周良将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张飞飞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杨 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窦爱霞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蒋晨琛 上海海洋大学 32 水环境智能定量遥感 马荣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陆应诚 南京大学 田礼乔 武汉大学 邢前国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李俊生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 孙德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3 海洋/海岸带定量遥感 孙伟伟 宁波大学 王运华 中国海洋大学 付波霖 桂林理工大学 王利花 宁波大学 周 超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34 全球变化生态遥感 田 丰 武汉大学 张 尧 北京大学 樊 磊 西南大学 苏艳军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曾 源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35 遥感与新能源应用 唐文君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吕 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张晓通 北京师范大学 黄广辉 兰州大学 汪冬冬 北京大学 秦 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6 土地覆盖制图与变化监测 刘良云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俞 乐 清华大学 张修远 北京大学 张 肖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37 山地定量遥感与应用 李爱农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闻建光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何 涛 武汉大学 缪国芳 福建师范大学 边金虎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38 全民地球智能前沿动态(Earth Intelligence for All) 景贵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柳钦火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白玉琪 清华大学 39 遥感商业应用 屈永华 北京师范大学 朱瑞飞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于亚凤 吉林高分遥感应用研究院 唐丹丹 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 40 香港定量遥感与应用 朱孝林 香港理工大学 周宇宇 香港大学 张鸿生 香港大学 殷天罡 香港理工大学 郑启明 香港中文大学 41 新时代遥感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吴立新 中南大学 柳钦火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闫 珺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邵怀勇 成都理工大学 潘 军 吉林大学 42 学生快闪 该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参会者,旨在通过短时高效的形式展示研究亮点,每位报告人需严格控制在5-8分钟内完成展示,以"聚焦核心、逻辑清晰"为原则,重点呈现研究的创新性、方法论或未来潜力。
附件2: 论坛期间长春市住宿和交通建议 经会务组与论坛会场酒店及其周边地区相关酒店协商,可按协议价预定住宿。各酒店房源有限,论坛期间恰值长春市旅游旺季,请提前在会议网站“酒店房间预定”通道完成线上预定流程。 一、住宿建议 (一)长春国际影都万达文华酒店(会场酒店) 单间/标间:550 元/晚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文远大路 1555 号 (二)长春国际影都万达锦华酒店(会场酒店) 单间/标间:450 元/晚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文远大路 1555 号 (三)长春净月潭益田喜来登酒店 单间/标间:550 元/晚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永顺路 1777 号 (四)亚泰会议中心酒店 单间/标间:350 元/晚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天泽大路 3333 号 (五)全季酒店(福祉大路地铁站店) 单间/标间:350 元/晚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福祉大路 5888 号 (六)全季酒店(生态东街店) 单间/标间:350 元/晚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生态东街 380 号 (七)星程酒店(净月农业大学店) 单间/标间:299 元/晚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杜鹃路 999 号 二、交通建议 (一)会场酒店(长春国际影都万达文华酒店、长春国 际影都万达锦华酒店) 1.长春站→会场酒店 地铁:长春站乘坐轨道交通 4 号线(天新路方向)→天 新路站 B2 口下车,步行或打车至酒店(约 1.2 公里)。约 12 元。耗时约 1 小时 8 分钟 打车:约 30-40 元,耗时约 40 分钟。 2.长春西站→会场酒店 地铁:长春西站乘坐轨道交通 6 号线(长影世纪城方向) →福祉大路站换乘轻轨 4 号线(天新路方向)→天新路站 B2 口下车,步行或打车至酒店(约 1.2 公里)。约 13 元。耗时 约 1 小时。打车:约 30-40 元,耗时约 40 分钟。 3.龙嘉国际机场→会场酒店 高铁:龙嘉机场站乘坐高铁(长春站方向,14 分钟)→ 长春站乘坐轨道交通 4 号线(天新路方向)→天新路站 B2 口下车,步行或打车至酒店(约 1.2 公里)。约 22 元。耗时约 1 小时 10 分钟。打车:约 100 元,耗时约 50 分钟。 (二)长春净月潭益田喜来登酒店 1.长春站→净月潭益田喜来登酒店 地铁:长春站乘坐轨道交通 1 号线(红嘴子方向)→华庆路换乘轨道交通 6 号线(长影世纪城方向)→省博物院 B 口出。费用 5 元。耗时约 49 分钟。打车:约 50-55 元,耗时约 37 分钟。 2.长春西站→净月潭益田喜来登酒店 地铁:长春西站乘坐轨道交通 6 号线(长影世纪城方向)→省博物院 B 口出。5 元。耗时约 48 分钟。打车:约 66-87 元,耗时约 55 分钟。 3.龙嘉国际机场→净月潭益田喜来登酒店 高铁:龙嘉机场乘坐高铁(长春站方向,14 分钟,8 元)→长春站乘坐轨道交通 1 号线(红嘴子方向)→华庆路换乘轨道交通 6 号线(长影世纪城方向)→省博物院 B 口出。总计 15 元。耗时约 1 小时 10 分钟。打车:约 80-85 元,耗时约 44 分钟。 (三)亚泰会议中心酒店 1.长春站→亚泰会议中心酒店 地铁:长春站乘坐轨道交通 1 号线(红嘴子方向)→华庆路下车,转乘轨道交通 6 号线(长影世纪城方向)→ 樱花街站 D 口下车。约 5 元。耗时约 55 分钟。打车:约 30 元,耗时约 25 分钟。 2.长春西站→亚泰会议中心酒店 地铁:长春西站乘坐轨道交通 6 号线(长影世纪城方向)→樱花街站 D 口下车。约 5 元。耗时约 54 分钟。打车:约 50 元,耗时约 35 分钟。 3.龙嘉国际机场→亚泰会议中心酒店 高铁:龙嘉机场乘坐高铁(长春站方向)→长春站乘坐轨道交通 1 号线(红嘴子方向)→华庆路下车,转乘轨道交通 6 号线(长影世纪城方向)→樱花街站 D 口下车。约 13- 16 元。耗时约 1 小时。打车:约 70 元,耗时约 50 分钟。 (四)全季酒店(福祉大路地铁站店) 1.长春站→全季酒店(福祉大路地铁站店) 地铁:长春站乘坐轨道交通 4 号线(天新路方向)→天工路 A 口下车。约 4 元。耗时约 46 分钟。打车:约 40 元,耗时约 30 分钟。 2.长春西站→全季酒店(福祉大路地铁站店) 地铁:长春西站乘坐轨道交通 6 号线(长影世纪城方向)→福祉大路站 A 口。约 5 元。耗时约 43 分钟。打车:约 50 元,耗时约 36 分钟。 3.龙嘉国际机场→全季酒店(福祉大路地铁站店) 高铁:龙嘉机场乘坐高铁(长春站方向)→长春站乘坐轨道交通 4 号线(天新路方向)→天工路 A 口下车。约 13-16 元。耗时约 1 小时。打车:约 80 元,耗时约 42 分钟。 (五)全季酒店(生态东街店) 1.长春站→全季酒店(生态东街店) 地铁:长春站乘坐轨道交通 1 号线(红嘴子方向)→华庆路换乘长春西站乘坐轨道交通 6 号线(长影世纪城方向)→亚泰足球基地站 D 口。约 5 元。耗时约 54 分钟。打车:约 48 元,耗时约 32 分钟。 2.长春西站→全季酒店(生态东街店) 地铁:长春西站乘坐轨道交通 6 号线(长影世纪城方向)→亚泰足球基地站 D 口。约 5 元。耗时约 43 分钟。打车:约 50 元,耗时约 36 分钟。 3.龙嘉国际机场→全季酒店(生态东街店) 高铁:龙嘉机场乘坐高铁(长春站方向)→长春站乘坐轨道交通 4 号线(天新路方向)→福祉大路站→轨道交通 6 号线(长影世纪城方向)→亚泰足球基地站 D 口。约 15 元。 耗时约 1 小时 56 分钟。打车:约 80 元,耗时 43 分钟。 (六)星程酒店(净月农业大学店) 1.长春站→星程酒店(净月农业大学店) 地铁:长春站乘坐轨道交通 1 号线(红嘴子方向)→华庆路换乘长春西站乘坐轨道交通 6 号线(长影世纪城方向)→樱花街站 A 口。约 4 元。耗时约 46 分钟。打车:约 51 元,耗时约 31 分钟。 2.长春西站→星程酒店(净月农业大学店) 地铁:长春西站乘坐轨道交通 6 号线(长影世纪城方向)→樱花街站 A 口。约 5 元。耗时约 56 分钟。打车:约 59 元,耗时约 43 分钟。 3.龙嘉国际机场→星程酒店(净月农业大学店) 高铁:龙嘉机场乘坐高铁(长春站方向)→长春站乘坐轨道交通 1 号线(红嘴子方向)→华庆路换乘长春西站乘坐轨道交通 6 号线(长影世纪城方向)→樱花街站 A 口。约 13-16 元。耗时约 1 小时 56 分钟。打车:约 80 元,耗时约 42 分钟。 以上方案综合经济性与效率,具体可根据行程时间灵活调整。
文章转载至微信公众号高分遥感,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