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黄河九省区测绘(地理信息)学会联盟联席会议暨黄河全流域生态遥感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年会在青海西宁成功召开
时间:2025-06-30 09:38:00  点击: 次   字号:[ ]

2025625日至28日,黄河九省区测绘(地理信息)学会联盟联席会议暨黄河全流域生态遥感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年会在青海西宁隆重举行。本次会议以“时空信息筑基黄河大脑,流域协同护航绿色发展”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各界精英,通过主旨报告、专题交流、实地考察等形式,全方位探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625日下午,黄河全流域生态遥感与绿色发展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年会率先拉开帷幕。会议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张杰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张乐飞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王岩教授、张掖星座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杜健总经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苗洪利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前沿技术应用作专题报告。

图片

张乐飞教授深入探讨了"大模型驱动的多模态遥感信息智能处理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流域监测中的创新实践;王岩教授提出的"星载SAR场景匹配曲线成像新模式"为黄河流域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视角;杜健总经理重点介绍了张掖SAR卫星星座项目在黄河全流域"一张图"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苗洪利教授则分享了"风浪流与微波暗室一体化实验水槽"在黄河流域研究中的独特价值。

图片

在交流研讨环节,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李晓敏高工系统汇报了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进展和下步计划,与会专家围绕黄河全流域生态遥感监测技术体系构建进行了深入讨论,为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建议。

626日上午,黄河九省区测绘(地理信息)学会联盟联席会议正式召开。会议由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承办,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马瑞、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冉清等领导出席开幕式。马瑞副厅长在致辞中强调,九省区协同治理是黄河保护的关键,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打通流域治理“最后一公里”中具有核心支撑作用。中国工程院王家耀院士通过视频连线,从时空大数据融合应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等维度为会议提供理论指引,凸显了科技赋能黄河保护的重要性。

图片
图片

主旨报告环节,四位专家围绕“技术赋能流域治理”提出核心方案:秦奋教授提出“黄河大脑”方案,以时空智能为核心,整合空天地一体化技术与数字孪生模型,实现九省区协同治理,聚焦水资源精细管理与生态智慧保护;刘文锴教授团队研发的“天空地协同感知”智慧监管平台,攻克水利要素智能提取技术,研制五预防洪系统,推动智慧水利透彻感知;赫晓慧教授介绍“黄河模拟器”平台,通过大模型驱动实现流域环境实时模拟,在灾害预警、水资源调度等领域形成典型应用;张杰教授分享黄河三角洲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实践,其团队构建的长时序遥感观测场、鸟类观测场等体系已为保护区提供精准服务,并计划向全流域拓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会议期间,青海省地理信息和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与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黄河上下游省份在技术共享、数据互通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一合作将为九省区协同治理树立典范,推动更多务实合作的开展。

图片

625日下午的专题学术交流环节聚焦黄河上游三省的实践探索。兰州大学巩杰教授、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李国明博士、青海黄河上游电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费新峰执行董事及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陶炳德分别从水循环变化、碳汇监测、大坝安全运行和时空信息体系建设等角度分享了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627日上午,参会人员赴海东市循化县红光村开展红色教育。该基地依托西路军红军小学遗址,展现了革命先烈在黄河上游地区的奋斗历程。通过参观红军遗物、聆听革命故事,参会者深刻体会到黄河流域不仅是自然生态屏障,更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载体,强化了“生态保护与精神传承并重”的治理理念。

图片

下午,参会人员实地考察黄河公伯峡水电站。作为黄河上游大型梯级电站之一,该电站通过智能化调度系统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年发电量超100亿千瓦时,同时配套生态流量监测设施,保障下游生态用水。现场观摩中,技术人员详细介绍了电站如何将清洁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展示了 “绿色能源+生态护航”的发展模式,为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图片

本次会议通过“技术创新+实践落地+政策建言”的多元议程,不仅搭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学术交流平台,更以跨省合作与决策咨询为抓手,推动九省区在时空信息赋能、绿色发展协同等领域形成合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制度与技术动能。


来源: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